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东莞市“旗峰杯”党建工作创新大赛>往届资料
分享到:
第十届 | 创新“三赋能”育人模式,破解中重度 残疾学生“三难”问题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4-05-20 14:54 来源: 东莞市直机关工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参赛时间:2022年11月                项目类别服务群众

项目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新时期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我国有2500多万中重度残疾儿童,普遍面临着“学习难、就业难、融入难”三大突出难题,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他们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帮扶、关心和关爱。

东莞市残联党组向“难”而行,聚焦中重度残疾学生“三难”问题,以教育赋能、平台赋能、共建赋能为抓手,首创 “三赋能”协同育人模式:以党建领航特殊教育发展,打造“康教结合+艺体扬长”阶梯式育人体系;以党建整合“就业帮扶”和“残健共融”为助力,动员社会力量扶残助残。

教好一个学生,挽救一个家庭。破解“三难”问题,为中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帮扶就业年龄段学生就业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仅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项目的创新点:

(一)创新基地育人,激发残疾学生“内生力”

东莞市残联党组高质量打造“东莞市康复教育基地”“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广东省首批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编写出版本土化校本教材,推出“三协同育人”模式和个别化康教计划等创新举措;全省率先引入醒狮、莞草编织等本土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开设田径、硬地滚球等特奥训练项目,形成“康教结合+艺术扬长”的阶梯式育人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品质提升。

(二)创新就业服务,拓宽残疾学生“追梦路”

东莞市残联党组依托爱心超市实训基地,开展“实景化”职业技能教学,全省首创“1名家长+1名残疾学生”同学同训同就业的“1+1”就业新模式,全省率先推出残疾学生公益服务小程序“康实+”,纾解了东莞市中重度残疾学生就业困境。

(三)创新共建融合,构筑残疾学生“连心桥”

东莞市残联党组推动融合教育“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学前融合,全省率先推行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已培育33所幼儿园成为融合教育推广园,近200名残疾儿童在推广园随班就学,创下全国之首;另一头是社区融合,全省率先与遍布全市31个镇街的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共驻共建之“社区融入”活动,让残疾学生就近见习实践,为学生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的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教育赋能,破解“学习难”

一是康教结合补缺陷。为最大限度开发残疾学生的心智潜能,东莞市残联党组建立“协同教研、协同教学、协同班级管理”为内容的“三协同育人”模式,先后编写并出版了具有本土特色的6套校本教材;制定了“能力起点评估→生涯规划→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康教结合”的链条式育人流程,每年为中重度残疾学生提供每人约920余课时的特殊教育,约640余课时的康复课程。近年来,多名中重度残疾学生与普校学生同台竞技,先后获得“最美南粤少年”“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

二是艺体扬长挖潜能。依托“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和“广东省首批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东莞市残联党组全省首次引入醒狮、莞草编织等本土非遗文化项目进校园,通过第二课堂及兴趣小组的方式,让艺术浸润残疾学生身心;相继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硬地滚球等特奥训练项目,培养和选拔东莞特奥人才。在广东省第八届残运会特奥田径比赛中,学生共取得了6金9银12铜的优异成绩。

(二)党建引领平台赋能,缓解“就业难”

一是职业培训助腾飞。东莞市残联党组瞄准中重度残疾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局,除开设园艺、烹饪、客房整理等九门职业课程外,还在全省首创“1名家长+1名特殊学生”的就业新模式:既让学生们在校内获得与社会环境一致的“实战化”就业经验,提高自立自强和融入社会能力,又使家长工作、照顾孩子两不误,共有60余组家庭参与其中。其次,与肯德基天使餐厅、好徕屋超市等爱心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残疾学生及其家庭设立更多优质的“爱心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二是平台建设破阻隔。东莞市残联党组凝聚青年党员力量,灵活转变工作方式,培育创新应用,以科技促业务提升:与本地科技企业合作,在全省率先推出残疾学生专属小程序“东莞康实+”,学校可发布学生成长动态及康复课程指导,家长可发布就业意向和需求,企业可发布招聘公告,打破了“学校、家长、企业”三者间的壁垒;同时,在小程序内开设线上商城,学生可以销售亲手制作的陶艺器具、莞草编织作品,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三)党建引领共建赋能,纾解“融入难”

一是先行先试解民忧。东莞市残联党组着眼残疾儿童终身发展,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的“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已纳入东莞市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通过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等方式,成功在全市33个镇(街)各设立了一所融合教育推广园,落实近200名特殊儿童在园随班就读,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二是共驻共建促融合。东莞市残联党组汇集共建资源,在全省率先与遍布全市31个镇(街)的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共驻共建之“社区融入”活动,累计为学生开展职前劳动技能培训200余次,现参与跟岗实践的中重度残疾毕业生已逾五分之一;推动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与莞城实验小学开展双向融合共建,联合举办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改革与教研科研,促进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共同提升;与东莞市图书馆携手共建“绘本馆”,面积150平方米,馆藏绘本8300多册,向残疾儿童展现绘本中的大千世界。

项目取得的成果(或预期成效):

“三赋能”协同育人模式,为破解中重度残疾学生“三难”问题提供了“东莞样本”,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省委书记李希,原中残联理事长鲁勇,原副省长邓海光,省残联理事长张永安,市委书记肖亚非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东莞市残联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荣获省市、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称号,牵头“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的陈惠英老师作为东莞市唯一代表,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一)模式可行,办学成果丰硕

东莞市残联党组不断丰富完善“三赋能”协同育人策略的内涵,努力终见成效:近年来,学生走出校门与普校学生同台竞技,在“东莞市中小学生现场书画比赛”等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580余项,在“全国特奥运动会”等各类体育竞赛中获奖130余项;在省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赵赢的文章从 39.7 万篇文章中脱颖而出,是全省唯一一名获得一等奖的特殊学生;近6年,全市有126名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就读,学生廖悦晗通过残联救助康复,顺利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并获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在东京残奥会中,运动员陈敏仪斩获两面金牌,为国争光。

(二)社会满意,筑牢效能堡垒

“三赋能”协同育人模式拓宽中重度残疾学生高质量就业,成果斐然:据统计,“1+1”就业新模式助力60余组家庭实现就业,65%毕业生成功在当地康就中心跟岗实践,爱心企业认捐40多万元,为65组残疾学生及家长提供公益性工作岗位,为中重度残疾学生托起就业梦,让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三)媒体关注,推广前景光明

“三赋能”协同育人模式是东莞市残联党组多年特殊教育经验的成果总结,具有广泛的应用借鉴、复制推广意义,先后有甘肃、铜仁、肇庆、河源、韶关等地同行前来观摩交流及推广。该模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媒体深入报道,《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省、市级媒体专题报道50余次,并在腾讯纪录片《东莞城市力量》中得以聚焦,为全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东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