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 狠抓落实 打好碧水保卫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党支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三个抓落实”工作法。
2023年7月13日,党支部党员干部赴北大红楼开展主题党日。
掌握思想方法,在深学细悟中抓落实
“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蓝图。如何理解这句话?如果仅仅是一汪清水,一望到底,也许水环境指标很好,但没有鱼、草、虾,这汪水就没有生机与活力。
党支部坚持以上率下带动学、支部共建联动学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系统观念,从中找答案、明方向。我们领悟到,既要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更要破解水生态系统失衡问题,实现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把握领会这个要义,工作方向就更加清晰。在治水路线图顶层设计中,不单纯追求水环境质量改善,而将工作重心放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统筹推进上,谋划出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里的不少生物,都对水质有着特别的要求。倘若要找出一种对水质极为敏感、对生活环境要求更高的动物,那就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莫属了。研究发现,Ⅲ类以上水质是江豚最喜欢的。水体稍有污染,就会影响江豚食物的质量,还会导致江豚皮肤感染……江豚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指示物种”。
我们专门设立江豚等水生生物指标,在长江创新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如今,生活在长江里的江豚有1000多头。
坚持问题导向,在扎根基层中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当地同志准备了几杯湖水,其中就包括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抚仙湖、洱海水样。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水质并详细询问湖泊保护治理情况。
高原湖泊治理多年来是老大难问题。其中,抚仙湖、洱海就很有代表性。抚仙湖换水周期长达100多年,洱海周边人口密集,污染容易入湖。抚仙湖水质一度下降到Ⅱ类,洱海曾暴发过较为严重的蓝藻水患。
这些问题,不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就无法对症下药。党支部党员干部坚持深入一线,会同技术专家和地方同志成立联合工作组驻扎湖边,亲眼去看、亲耳去听。在治水过程中,临时党小组发挥了攻坚作用。
抚仙湖等高原湖泊联合工作组开展驻点帮扶工作。
下雨天比较容易发现污染入湖风险点。因此只要下雨,即使是半夜,工作组的同志也会披起雨衣、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沿湖巡查。大家不会觉得风雨是阻碍,而是当作排查问题、发现疑点的契机,下足绣花功夫。进驻不到一年,工作组用脚步丈量了抚仙湖流域103条河川溪流、洱海环湖139个村庄社区,帮助当地完成100多个重点环境问题整改,调研成果转化为靶向治疗的实招硬招。
2023年,抚仙湖水质重回I类,难得一见的“青鱼阵”奇观多次再现,被称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洱海里连片绽放。
厚植为民情怀,在服务群众中抓落实
黑臭水体治理、排污口排查整治……这些是老百姓的身边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党支部制定党建和业务融合工作意见,学习运用“枫桥经验”“千万工程”经验,建立民生事项清单,把“关键小事”作为工作“头等大事”。
在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中,将群众切身感受作为评判治理效果的关键要素,成效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要看得见、摸得着。茅洲河曾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深圳市、东莞市联保共治、全民参与,短短几年时间就发生显著变化。今天的茅洲河水草丰美、白鹭翔集,消失多年的蓝尾虾、蜻蜓等动物又回来了。
茅洲河治理前后对比图。
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中,我们将群众投诉举报作为发现问题线索的重要渠道,做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累计查出排污口29万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党支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排查入河排污口。
持续多年开展碧水保卫战,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9.4%,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四年保持Ⅱ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两年保持Ⅱ类水质,母亲河正在恢复勃勃生机与活力。
编辑|孙凯佳 审校|白翔
监制|钟鸣 来源|旗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