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党务通 > 党员学堂
分享到:
毛泽东写文章|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一)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5-04-08 11:09 来源: 秘书工作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秘书工作按

文风体现作风,反映党风。2025年《秘书工作》杂志推出“‘短实新’文风”栏目,结合党史上的经典文献,讲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弘扬优良文风的故事。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积极培育者、躬身践行者。翻开《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令人茅塞顿开,文中白求恩、张思德、愚公等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心灵深处。

今天,让我们通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的文章,一起感受伟人文风的魅力。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文章大家。人们常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毛主席下笔更如“神”。胡乔木曾说:“毛主席的著作在群众中影响最大的是《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几篇。许多学毛主席著作的模范都是学这几篇文章开始的。”以这三篇文章为代表的经典文献,对党的事业产生长足深远的影响,与毛泽东的优良文风是分不开的。

讲故事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当“陈情”与“说理”深度融合,达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文章就能实现“感性的认同”和“理性的说服”,产生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效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都是讲故事、讲情感、讲道理的典范。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立足现实、立意高远,以当时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下笔,从来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他多次强调,要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都是为时代精神树碑立传的典范。

《纪念白求恩》写作于1939年,是为了纪念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牺牲的白求恩写的一篇纪念文章。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要求各国共产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积极投身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大批的新党员还没有接受党性教育。在此情况下,文章对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共产党员有哪些标准等重大问题作出阐释,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为人民服务》写作于1944年,是为了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也是针对当时党内一些人对大生产运动认识不足,党群、军民关系存在突出问题而写的演讲稿。当时,国际战场上同盟国转向战略反攻,日本法西斯势力内外交困,加紧对中国资源掠夺和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加紧对陕甘宁地区的封锁,边区面临巨大经济困难。为此,边区政府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但是,在大生产运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一些错误倾向,有的地方向农民征收公粮过重,加重了边区人民负担,迫切需对此进行教育整顿。文章通过纪念张思德,鲜明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不但为改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促进大生产运动起到巨大作用,而且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闭幕词《愚公移山》写作于1945年,这篇文章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号召全党同志要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带领广大人民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坚定不移取得革命的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

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关切,立足解决“大问题”,努力做到“管大用”。

毛泽东写文章,总是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常说,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这三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明确赞扬白求恩所具备的三种精神,即把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立足岗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白求恩;明确批评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以及那些“见异思迁的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

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是非观,以及“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五湖四海的干部观。

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七大所取得的成果: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明确了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要求同志们在大会闭幕后广泛宣传大会的路线,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信心。指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分析了当时世界的三大矛盾,指出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成为主流,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党的七大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

心中有大道,笔底起风雷。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文风,就要做到旗帜鲜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求做什么、怎么去做,都十分明确,努力避免“大概”“或许”“差不多”“也可能”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表述,让人一读就明白,不费解、不费劲。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