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百年薪火,初心咏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4月23日,东莞市直机关青年党员领读计划暨红色故事大赛正式启动。大赛由东莞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主办,旨在推动青年党员带头学习党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大赛反响热烈,收到多个直管党组织的精彩作品。南方+机关党建频道将持续展播,敬请关注。
【演讲者】东莞市商务局 廖冰枝
【作品简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心中、注入血脉。古今两次“转移”路上的暖心故事,流淌着的是同样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注脚。无论是回望历史,东江纵队营救“转移”路上跳入冰冷河水的战士们,还是立足今朝,入境人员接运“转移”中夜以继日的商务逆行者们,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初心”的灯在红色莞邑大地上炽热燃烧,映照着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同甘共苦、血脉相通、生死与共。
东莞市商务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红色故事】
两次转移路,红色莞邑情
硝烟弥漫,炮弹爆炸。1941年12月8日,日军攻占九龙。文化名人被困香港,命悬一线。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转移文化名人的营救任务中。
那天,东江游击队战士东莞人陈英早早就到山头等着。太阳很亮,让人睁不开眼。快到中午的时候,远处陆续出现了一些黑点,人群里有人满怀深情地唱起抗日歌。“我们终于等来了!”在交通员的带领下,茅盾等数十人汗流浃背地爬上山顶。为了穿越日军封锁线,文化名人都化装成难民。有的身背一袋小米,有的身穿破旧衣衫,把眼镜、钢笔这些容易暴露知识分子身份的东西全部都藏了起来。连日的奔波,使他们身上沾满了泥土,看上去很憔悴。
连续夜间行军,使文化名人的身体十分虚弱。半路上,部队首长专门从老百姓那里买了头猪,让他们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可夜里一片漆黑,扛猪肉的战士过河时不慎摔倒,肩上的猪肉顿时掉入湍急的河流之中。他们顿时急坏了,二话没说,一同跳入水里,一字排行,弓着身躯,四处摸索着。此时正值开春,天气仍然很冷,刺骨的寒风、冰冷的河水,差不多花了一个多小时,当战士们重新找回猪肉时,个个嘴里冒着寒气,浑身颤抖。
回忆起这段往事,老战士陈英却露出了笑容,他说:“第二天,文化界人士吃得可香了。他们谁也想不到,为了这猪肉,我们可是花了大力气。不过,我们觉得特别开心。”
当时的东江地区处境非常艰难。战士们那时吃什么?一碗饭,一半是米,一半是谷糠。老战士李志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吃饭就好像鸭子吃谷一样。为了保证文化名人有饭吃,东江纵队的副司令,厚街人王作尧做了很多工作,不仅发动地主、商人和爱国人士捐款捐粮。战士们还把自己吃的减少。部队里每人两钱油,减到一钱。战士的口粮也减半,腾出来让给文化人吃。
这场秘密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创造的历史奇观。
东莞市商务局开展“学党史 搭共建 优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另一个“转移路上”的故事,发生在抗击新冠疫情对入境人员的接运“转移”工作中。“我是一名留学生家长。我的孩子于14日从深圳湾入关,凌晨3点,我尝试发送短信给游世友,想不到他很快回复了......一个人就是一个缩影,他的工作态度,也让我们由衷体会到了东莞疫情防控工作的温度和力度”。这是一封市民对商务局驻深圳机场抗疫共产党员游世友同志的表扬信。从“内控”到“外防”,从社区一线到机场口岸一线,党员干部贴心服务,防护服下汗水湿透全身,没有周末、不分昼夜,在口岸一留就是90多天,曾经试过连续奋战100多个小时,“商务逆行队伍”尽全力将旅客安全高效“转移”回东莞。
东莞市商务局开展“学党史 搭共建 优服务”主题党日活动
“初心”的灯在红色莞邑大地上炽热燃烧。不同“转移”路上的暖心故事,流淌着的是同样的红色基因。无论是回望历史,东江纵队营救“转移”中的“半份口粮”,还是立足今朝,入境人员接运“转移”中的“夜以继日”,都映照着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我们党始终和人民同甘共苦、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策划】靳延明
【统筹】吴擒虎
【设计】袁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