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山湖兰馨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东莞日报记者 曹雪琴 摄)
很多市民带孩子打预防针,看常见病和多发病,会首选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我市共有398家基层社卫机构,分布在33个镇街(园区),仿佛一张网,兜起基础市民的医疗。数据显示,全市社卫机构诊疗量约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28%。
而在过去一年,不少市民感觉家门口的社卫机构环境越来越亮堂,设备越来越齐全,开展的诊疗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我市大力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成果。
2019年,“推进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被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一年来,在市卫生健康局的推动下,全市已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用房面积和医疗设备配置基本达标,实现了环境更舒适、设备更齐全、流程更科学,基层社卫机构面貌焕然一新。
▲图片来源:东莞时间网官微
升级或迁建,基层社卫机构旧貌换新颜
很多市民都知道,我市实行的是分级诊疗制度,每位社保参保人都有自己定点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病时先到社卫中心就诊,基层可以诊疗的留在基层,基层不能诊疗的再转诊到上一级镇街医院或三级医院。
在我市,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在定点基层社卫中心看病,社保报销比例可达70%-75%;转诊到定点镇街医院,报销比例为50%;转诊到定点三级医院,报销比例为35%。
▲松山湖(生态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莞日报记者 曹雪琴 摄)
12月24日,南城居民张女士因咳嗽到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全流程下来,共花费50.93元,其中社保报销22.72元,自费28.21元,她不由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社区就医真是实惠,小病小痛的最佳选择!”
虽然基层社卫中心就医具有离家近、就医方便、社保报销比例高等优势,但在部分市民的印象中,它不如医院宽敞明亮、检验项目种类不如医院多、设备不如医院先进,此外,有人总觉得社卫的医生水平不如医院,对基层就医的信任度有待提升。
上述情况正逐渐在改变。过去一年,我市在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水平上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是大力提升基层社卫中心的硬件条件,2019年,“推进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被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目标是让基层社卫机构通过升级改造、迁建等方式,实现面积、装修、设备配置等硬件上的旧貌换新颜。
如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旧中心位于大朗镇福兴街35号,去过的人都知道,门口道路狭窄,里面停车位极少,楼层老旧,就医环境不够理想。而该社卫中心又很受大朗镇居民的欢迎,2019年1-11月份,该社卫中心的门急诊量超过111万人次,日平均3300人次,给周围的停车、交通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给大朗镇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和便利的健康服务?迁址并按全市的统一标准重建,成了必然选择。
经过一年的建设,2019年12月31日,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正式揭牌启用,新址位于大朗镇美景中路827号(从帝豪酒店沿美景中路向黄草朗方向前行约400米)。该中心是我市首个试点设置康复病床、实现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中医科普教育园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全市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年12月31日,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正式揭牌启用(市卫健局供图)
10个专家小组,对398个社卫机构逐一验收
大朗社卫中心的迁建,是今年全市398个社卫机构升级改造、标准化建设的缩影。
2019年,市卫生健康局全力推进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当年7月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基层卫生工作推进会,通报各镇街社卫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建立定期督查督导工作机制,组织督导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评估等形式,对各镇街社卫中心标准化建设的进度、工程建设、设备配置等进行督查督导,全力以赴完成十件民生实事的目标任务。
在完成达标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装修一新,有的比医院的装修还要漂亮,配备全数字化彩超、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心电图机、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设备。
除了对现有社卫中心进行改造、迁建等措施进行提升,我市还要求新增的社卫中心服务站点按照标准建设。
2019年11月25日,桥头社卫中心大洲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该站点按照二类站点标准化建设,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2月13日,万江社卫中心坝头社区卫生服务站开业,该站点按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装修一新,设有全科诊室、预防保健室、健康服务区、检验室,可为周边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
2019年11月-12月,市卫生健康局委托东莞市医学会对全市398个社卫机构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共分为10个小组,40多名专家参与。
市卫生健康局表示,经过验收,全市已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用房面积和医疗设备配置基本达标,实现了环境更舒适、设备更齐全、流程更科学,基层社卫机构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薪酬制度改革、加强莞港合作
除了硬件实力,市卫生健康局还加强了基层社卫中心的软实力。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提升医护人员的水平。
2019年2月,“香港—东莞联合培训家庭医生项目”启动,东莞30名全科医生开始接受为期一年的金牌家庭医生培训。
▲资料图 东莞日报记者 李春燕 摄
12月10日,香港联合医务集团东莞石龙工作室启用,这是香港家庭医生首次进驻东莞。按照规划,大朗、寮步、长安、常平4镇也将设置香港家庭医生工作室。
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莞港医疗卫生交流和合作将继续加强,比如,遴选新一批学员参加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探索开展东莞香港金牌护士培训项目,全面做好做强社卫服务。
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人员岗位管理,科学统筹内部分配,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下沉到社区,打造一批“接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赢得群众信任,切实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来源 | 东莞日报、i东莞(记者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