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西那坡县崎岖的山路上,黄丹看到一个赤脚走三小时山路上学的男孩,于是送了他一双运动鞋。两年后回访,男孩仍穿着这双的鞋,虽然挤脚但干净如新——原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他在上学放学路上都是赤脚走路,到了学校才把脚擦干净才穿上鞋子,男孩和黄丹说:“奶奶要我珍惜。”
这是黄丹2008年助学走访时最难忘的画面。“这双鞋让我明白:我们给予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份被珍视的尊严与希望。”黄丹介绍,后来男孩考上师范大学,如今也返回家乡执教。
2021年,黄丹(左一)走访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大文小学。
黄丹是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望牛墩税务分局协税员,党龄27年的退役军人。2002年,他从广西百色山区来到东莞,用第一份工资开启了一场跨越23年的“公益长征”:行程10万里,走访800多户困难家庭,牵线搭桥使得超过1500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从青涩退伍兵到公益“老班长”,他将军营淬炼的坚韧与党员初心,化作照亮贫困学子的微光。
军魂铸路:从“受助者”到“燃灯者”的坚韧步履
黄丹的公益之路,深深烙印着军旅的淬炼与党员初心的召唤。“五年的军旅生活锻造了我‘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公益路上的困难变得‘不算什么’。”他表示,党员身份,则让他将“为人民服务”从军营誓言转化为社会行动,是一辈子的行动。
黄丹少年时家境贫寒,濒临辍学的他,正是在陌生好心人的资助下才得以完成高中学业,继而获得当工人、参军入伍的机会。“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在艰难前行路上得到别人‘扶一把、送一程’的积极意义。”
2014年9月,黄丹到广西鹿寨县导江乡中心校发放助学金时与受助学生合影。
2001年底退伍后,黄丹来到东莞务工,在拿到第一份工资的瞬间,返乡途中那个因交不起课本费而只能在教室窗外偷听的男孩身影立刻浮现在他脑海,那一刻,黄丹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省下至少100元,资助贫困学生。“虽然当时这笔钱不多,但却是我反哺社会的起点。”黄丹说。
支撑他在这条崎岖公益路上风雨无阻、奔走23年的动力,黄丹总结为三点:一是孩子的眼睛,那是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二是信念的传承,源于自己曾受资助的经历;三是团队的力量,从独自奔走到带领数百志愿者同行。
2021年5月,黄丹给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罗路小学学生上课。
这份付出,不求回报,却总在不经意间收获最动人的回响。2015年,一位受助学生寄来感谢信,称呼他为“丹姨”。一年后,这名考上大学的学生辗转来到东莞当面致谢,惊讶地发现“丹姨”竟是男性。她告诉黄丹:“您让我相信世上有无条件的善意。”如今,她已成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困难群体尽心尽力。这样的“爱的循环”,是黄丹最大的慰藉。
聚沙成塔:从“火种”到“火炬”的公益新篇
2019年,是黄丹公益之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实现了从一位默默坚持个人善举的志愿者,向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机构管理骨干的转变。身份的转换,带来的是视野的拓宽与理念的升华。他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公益的本质是传播善念,需要长期坚守,做公益是‘持久战’,需要清晰的战略、精密的战术和高效的执行,不能仅凭一腔热血。”黄丹将他在部队养成的严谨作风应用到公益管理中。他开始系统性地策划、组织实施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项目活动,包括需求评估、流程设计、资源整合、过程把控以及成效评估。担任管理骨干以来,黄丹已经策划组织志愿服务和公益慈善项目活动超过300场次。
今年年初,黄丹与东莞派驻干部刘伟捷策划东莞“公益+”助力铜仁“十县百村千人”助学行动。该项目覆盖铜仁市10个县100个村1000名学生,涉及范围广,协调难度大,需要整合多方资源。
项目执行中,最让黄丹难忘的是初次大规模联合走访的挑战与突破。来自东莞与铜仁两地的40多名志愿者,因大部分人初次合作且缺乏助学走访经验,团队磨合与任务执行面临不小难度。黄丹迅速采取行动,通过线上培训与行前短暂碰头,高效统一了走访流程与注意事项。黄丹将这支新队伍分成8个小组。志愿者们克服了崎岖山路和反复无常的天气,时而烈日当头、时而暴雨如注,仅用短短三天时间,顺利完成了铜仁十个区县首批200多名学生家庭走访任务。
2025年5月26日,黄丹在贵州铜仁印江县走访。
“此次跨越山海的千人助学,莞铜两地近20家公益机构联动的规模前所未有,千名学子的资助目标在两地公益协作中尚属首次,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全程陪伴式帮扶,开创了长效公益的先河。”黄丹说。
公益对黄丹而言,已从“个人坚持”内化为“生活习惯”,更升华为推动“万人同行”的使命。未来,他希望将“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的部队口号,在更广阔的公益天地间践行,吸引更多人加入这场播撒希望的“爱的循环”。
撰文:郑家琪 吴擒虎
摄影:刘冠希 邓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剪辑:刘冠希
设计:钟雨晴
策划:靳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