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莞常平镇生机勃勃的“美丽庭院”里,在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友好乐园”中,总能看到一位身影忙碌、笑容温婉的“大姐姐”。
她是常平镇妇联专职副主席陈燕青。手握“美丽庭院”与“儿童友好”两张蓝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和家庭,在东莞大地上精耕细作,将一方方“小庭院”打造成绿美乡村的亮丽名片,将儿童友好的理念深深植入城市肌理。
“把思路理清、把步子迈实、把责任扛起!”这是陈燕青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躬身实践的信条。作为全市“美丽庭院”建设先行试点和儿童友好示范镇街的“操盘手”,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既要为城市植入绿色“引擎”,更要为下一代锻造充满关爱的成长空间。
创新破局:“135”模式激活庭院之美
如何让“美丽庭院”从蓝图变为现实?陈燕青和她的团队亮出了创新“法宝”——“135”建设模式。
“‘讲’理念、‘晒’成果、‘比’特色、‘学’经验、‘带’后进,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大家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陈燕青介绍。这套模式如同点燃了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镇成功创建镇级“美丽庭院”1407户,其中市级334户,省级4户;成功打造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个、市级典型村5个,桥梓村更是摘得省“美丽庭院”特色村的桂冠。
创新远不止于此。片区斗美大赛让各村(社区)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品质;“美丽庭院导赏小主人”队伍让孩子们化身庭院小导游;“美丽庭院导师团”和“维美姐姐志愿服务队”穿梭于街巷,“维美姐姐聊家常”的工作机制,让建设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千家万户。
陈燕青更善于做“美丽庭院+”的文章。她推动将庭院之美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亮点”的建设模式。链接常平女企业家与村(社区)结对共建,13个村(社区)在携手美化庭院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颜值”,更增添了发展“动能”,共同描绘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
凝聚“家”力量:小庭院承载大文明
庭院之美,不仅是花草之盛,更是家风之淳、文明之兴。陈燕青深谙此道,她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家庭文明品牌紧密融合。
“我们提出‘以美围家 幸福万家’的理念,制定了‘家院美、家风美、生态美、身心美、乡风美’的‘五美’标准。”陈燕青说。她积极策划主题展览、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五美”成果可观可感。
如今,常平镇成功创建市级家庭文明建设试点2个、家教家风实践基地3个、市级优秀家长学校3个;创新打造平安文化街区3条、家庭教育一条街5条、家风巷2条……一方方精心打造的“美丽庭院”,成为展示优良家风、弘扬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幸福点滴。
这“一米庭院”的方寸之美,正汇聚成磅礴之力,为常平镇乃至东莞市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擦亮最温暖的底色。
童绘友好城:用心织就成长保护网
在全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潮中,面对资源紧张的现实挑战,陈燕青展现出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开拓精神。
“儿童友好,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空间、服务和机制保障。”她积极奔走,与上级部门、相关单位、社区及社会力量反复沟通、深度磨合,巧妙链接共建共享资源。
以“十全十美·友好童行”为核心主题,陈燕青构建常平儿童友好镇街政策体系,精心编织“一河两岸四园五馆+N阵地”的儿童友好功能网络。她推动试点打造十条儿童友好全覆盖街道和十个儿童友好美丽家园。围绕“童常乐、童常说、童常看、童常听、童常爱”五大板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的笑脸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汗水浇灌出硕果:2023年,常平镇成功入选市级儿童友好示范镇街,并荣获全市儿童友好十佳案例奖。更令人欣喜的是,25个村级儿童乐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个镇级儿童公园、1个市级儿童友好企业、4个市级儿童友好基地、1个省级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相继建成;1条镇级儿童成长护学路、10条儿童友好街道和10个美丽家园示范村(社区)为孩子们的安全与快乐保驾护航。她创新编制的《东莞市村(社区)儿童讨论会操作指引》获全市推广;积极链接社会资源,通过“630慈善日”等渠道募集社会资金,打造“向阳而生的少年”“儿童成长护学路”“儿童友好街区及公园”等儿童友好项目……陈燕青也因其卓越贡献获评“广东省实施妇女儿童规划先进个人”。
展望2025年,陈燕青目光坚定:“我们将继续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家庭,发挥好‘半边天’作用!”她坚信,“家庭小美”定能汇聚成“全镇大美”,妇联工作的“小抓手”必能撬动绿美东莞建设的“大工程”。
从精巧的庭院到广阔的儿童天地,陈燕青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和智慧,在绿美东莞的宏伟蓝图中,精心绣制着属于常平、属于妇女儿童的那一抹最温暖、最亮丽的色彩。
撰文:吴擒虎 郑家琪
摄影:刘冠希 邓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剪辑:刘冠希
设计:钟雨晴
策划:靳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