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莞松山湖,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总工程师齐欣的步伐总是很匆忙。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厅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控制室,她的身影穿梭在巨型加速器之间,仿佛一道连接梦想与现实的光束。
齐欣家在北京,却扎根东莞大科学工程建设一线近二十年。她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22年获批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电源心脏”攻坚战:从零点亮中国之光
2006年的春天,29岁的齐欣站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面前是一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CSNS)研制“电源心脏”。兆瓦级谐振电源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国内既无经验也无设备。“核心技术等不来,只能自己闯!”这个年轻姑娘的宣言,拉开了一场十年攻坚的序幕。
上万次高压大电流实验将她的青春刻满奋斗印记。团队在实验室日夜鏖战,创新提出“高次谐波矢量补偿法”。攻关十年,当全数字化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成功点亮时,齐欣抚摸着自主研发的设备感慨:“磁铁饱和导致磁场畸变的世界难题,终于刻上了中国答案。”这项成绩不仅保证了CSNS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也推动了我国粒子加速器高功率电源技术实现了一次跨越。
2018年8月,当CSNS产生第一束中子束流时,控制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齐欣也难掩激动——这一刻,她等了十二年。
永不停歇的“故障猎人”
装置运行后,齐欣的目光转向新战场。“科研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迭代。”面对注入引出电源系统的高故障率,她带队展开技术升级攻坚战。
当时,核心部件重氢闸流管依赖进口。“必须国产化!”她的誓言点燃团队斗志。历经5轮试制失败,当国产闸流管终于在2020年成功上线时,她骄傲地说:“从此我们不再受制于人!”故障率骤降70%的成果背后,是数百个日夜的持续攻关。
2019年,她马不停蹄转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HEPS。面对电源稳态精度达万分之三、动态响应毫秒级的双重挑战,她坚持“精益求精”的最高标准。新冠疫情最严峻时,她带领团队远程协作攻关,确保设备研制进度“零延误”,最终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设备交付。
党员初心:跨越两千公里的赤诚
从北京到东莞,两个数字灼人眼目:空间距离2000公里,女儿成长缺席十余年。CSNS是异地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作为核心骨干,齐欣把家安在了装置旁。
十余年间,齐欣与家人聚少离多,女儿成长的关键时刻常常缺席。谈及家庭,她眼含愧疚地说:“作为母亲,我亏欠孩子太多;但作为党员,我必须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2024年1月,总投资近30亿的CSNS二期工程启动,齐欣出任总工程师。面对更复杂的技术挑战,她带领团队向着2029年CSNS二期工程竣工的目标全力冲刺,誓以卓越的科研成果向新中国成立八十周年献礼,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在粒子加速器的轰鸣声里,她将青春锻造成国之重器的“心脏”,用万千次实验点燃科技自强的火种。
北京到东莞的两千公里,丈量出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征程。
撰文:吴擒虎 郑家琪
摄影:刘冠希 邓浩 部分受访者供图
剪辑:刘冠希
设计:钟雨晴
统筹:吴擒虎
策划:靳延明